我院师生采访报道第29届香港书展
2018年7月17日至7月24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生一行15人,在南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白净老师带领下,对第29届香港书展进行了报道。本次报道共发布文图作品27篇,视频3份,浏览量超过3万人次。
见识更广泛的领域
这次香港之行,对在校学生来说,是跳出舒适圈的好机会。陌生的语言、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对参与报道的同学们的极大挑战,学生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输入、输出,在香港的7*24小时里,老师学生都在连轴转,带队老师白净教授说:“带你们来见见世面,不管以后做不做记者,都希望书展成为人生中值得回忆的小插曲。”据了解,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组成的香港书展采访团,是两岸三地唯一到书展采访的“学生记者团”。
本届香港书展名家汇聚,精彩纷呈。在同学们的笔下,龙应台感叹时间不可蹉跎,要珍惜和父母的一分一秒;农民诗人余秀华呼喊“稗子也有爱情”;学者李欧梵和妻子李玉莹向观众频频撒糖,将日子过成浮生六记;还有李小龙的二号粉丝吴贵龙,用多年珍藏的图片向偶像献上自己的爱。
除了常规讲座报道外,今年同学们还别出新意,从拉杆箱的角度来看香港书展,不断地解答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要拖着拉杆箱来买书?拉杆箱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在这个移动阅读越来越盛行的时代,轻便的电子书是否可以取代又厚又重的纸质书?南大方舢、冯雅雯和冯茗铭三位同学带着这些疑问,创作了一组包含图片、视频、文稿的全媒体报道。
新闻学子的梦之地
在此次书展报道的空隙时间,白净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香港大学和南华早报。
7月19日上午,白净老师带队到香港大学参观访问。香港大学依山而建,既有百年历史的陆佑堂,又有新建的百年校园,还有藏品丰富的港大博物馆。同学们此行受到香港大学陈婉莹教授的关照,入住位于坚尼地城的香港大学信兴学院学生宿舍。和蔼的陈婉莹教授还去同学们晚上开会写稿的会议室探访大家,与师生交流采访感受,话语风趣而犀利。
7月23日上午,师生一行去到位于铜锣湾的南华早报参观。入门访客的iPad登记、IT服务台前的工程师、专门聘请数据分析师来分析传播效果,还有报社可见的电子大屏实时滚动新闻热点,南华早报似乎比任何报社都更像一家科技公司。记者没有固定工作位,随时将笔记本连接上显示器就可以工作,这样可以令员工最大程度获得自由而高效的工作环境。学生们感叹道:“如果能来这样的媒体工作也是很值得的。”
据了解,香港书展由香港贸发局主办,是亚洲最大型书展之一。自1990年起举办以来,每年7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是香港每年夏天的一项盛事。书展每年都会与多家出版社与专业机构合作,定出一个独特主题,并围绕主题举办各项活动。今年的主题是“问世间情是何物”,共举行了310场文化活动,有104万人次入场,书迷们在选购各类书籍之余,还参与了数百场名作家讲座、朗诵会等文化活动。连同自6月底开始在香港各区举行的“文化七月”活动,至今共举办640多场文化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过30万。
报道团成员作品
《一家出版社如何在香港书市中逆风上行?》作者:姜晶琨
《新东方创始人王强:用阅读对抗时代》作者:王启明
《李庄:薄王遗毒到底是什么“毒”》作者:吴梓溢
《阿乙:乡村生活退席,乡村文学凋零》作者:姜晶琨
《香港写爱情的作家你知道几个?》作者:罗斯
《图说:“童眼”看书展》作者:马宝娟、冯雅雯、冯茗铭
《西方透过他的镜头看中国——博萨特在中国:记录一九三零年代的社会变迁》作者:王兆颖
《图集:书展上的另类体验,你绝对想不到可以做这些?!》作者:马宝娟、张晓雨
《异地吾乡:犹太人与中国的四次交集》作者:马子琪
《如何把爱情过成浮生六记》作者:马宝娟、张晓雨
《追寻村上春树的东京》作者:刘泽溪
《金耀基:人间有知音》作者:吴梓溢
《拉杆箱里的香港书展》作者:方舢、冯雅雯、冯茗铭
《李敖之子揭秘:父亲临终的两个遗憾》作者:方舢
《破解张爱玲的三把钥匙》作者:刘泽溪
《北岛和芒克:理想主义者的坚持和现实主义者的退场》作者:冯雅雯
《张抗抗:在无情的世界中寻找真情》作者:罗斯、姜晶琨
《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作者:王启明、王兆颖
《走进115年历史的南华早报》作者:冯茗铭
《前港中大校长谈教育的商品化和功利化》作者:吴梓溢
《台湾作家骆以军:用柔美的词藻讲平凡和残酷》作者:马宝娟、马子琪
《你从未见过的李小龙,在这本书中全有!——独家专访<龙影中华>作者吴贵龙》作者:苏一峰、王启明、吴梓溢
《余秀华:“稗子”也有爱情》作者:姜晶琨
《内地访客眼中的“香港书展”》作者:罗斯
《马家辉 陈慎芝:嬉笑怒骂皆义气,妙手仁心出文章》作者:张晓雨、吴梓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