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寨南大校友的家信故事
美丽乡村石头寨
2019年7月04日

“李家有一位留美博士,如果你们想找家书,他们家肯定有。”曾任村支书的张国金先生说。

唯有读书高。

从这个一千多户的小村落里走出的大学生虽然不少,但留洋求学的,李海山是第一位。

从县里的小学到初中、再到溧水最好的中学,李海山从小留给村民的印象就是勤奋好学。1989年,他考上了南京大学第一届理科强化班,主修生物化学专业。随后他获得硕博连读的机会。母亲王金娣说,大学期间的李海山靠着做家教、教补习班等赚钱,除了补贴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支付GRE和托福的考试费。

李家是村里一户普通的人家。父亲李新保彼时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母亲则是在溧水的一家工厂当工人,海山还有一位弟弟海斌,一家四口生活不算宽裕。

(左起:李海山母亲、奶奶、父亲)

但在研究生阶段的第四年,海山决定出国深造,在五家抛出橄榄枝的学校中,他选择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吸引他的,除了全额奖学金之外,他还知道,这是杨振宁先生的母校。

不过,这个决定违背了研究生的培养协议,虽然他不用担心赴美求学的费用,但他需要向国家缴纳两万八千元的学费。这笔钱对这一家人来说,是前所未见的巨款。李家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钱,便向亲朋好友们借了大部分钱。

“下午三点多钟,银行快要关门的时候,我就把钱拿回来。” 王金娣说,“钱没有地方放,我就拿了在食堂打饭的饭盒,把钱放在里面,拿纸包住,塞在床底下的纸箱子。我们从来没有拿过那么多钱。”

一诚天下动

这笔借来的钱,也一直挂在海山的心头。海山1997年9月奔赴美国,第一封寄回家里的信就提到自己正在努力还钱:

“我已存有$1100,年底可以还掉三姑的钱,请你们让她放心,我会尽早还的。”——1997年10月22日。

海山赴美时,正是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刻。电视上不停播放与香港回归有关的新闻,自然也少不了在机场人们送机接机的镜头。王金娣看到这样的镜头,就会偷偷地流泪。她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给儿子送行,而此去则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启程前,海山怀揣着600美元,暂时告别了家中二老和弟弟、以及新婚的妻子,只身一人奔赴纽约。

海山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将借的钱悉数还完。一桩心事了结,但他隐藏不了对过忘生活的怀念。

“真怀念那些闲散的日子,在家里歇着,看着你们架起煤炉,煨上一砂锅的鸡肉,等香味四溢时家人没事坐下来搓搓麻将,出去逛逛街,买双便宜的鞋啊什么的,可是那种悠闲不知要等我熬多久混张绿卡以后回去才能享受到。”——1998年12月18日。

百善孝为先

身在大洋彼岸,不能亲自照顾家人,也不能及时获得家人的近况。在家人遇到大灾大病时,海山总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份责任。2000年初,爷爷生了一场大病,海山很晚才知道。他遗憾自己不能做些什么,觉得内疚和心痛,他只能赶紧寄钱回家。

“出了这么一件大事,你们肯定都忙坏了。大姑到南京大医院去联系,东奔西走,上下打点,精力和金钱都花费了无数吧?奶奶身体还好吗?不要着急把自己的身体也累病了。你们都为爷爷出力照顾,而我远在他乡,看都看不到他,一句话也说不上,我心里很难受。给你们寄去750元,希望你们一定照顾好爷爷。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远在数万里之外,这将会成为我终生的心痛。”——2000年1月20日。

海山也放心不下奶奶和弟弟。

“奶奶的身体如何?偌大年纪了还要干农活,是太累了。您们就不要干重农活了,今年青梅居然卖到二千元,奶奶是否开心坏了。她的耳朵怎么样,炎症厉害吗?是手术还是吃药给压下去的?爷爷身体好吗?老人家虽然筋骨好,但喝这么多年的酒,不知对身体有何伤害呢?现在是否还喝那么多呢?”——1998年12月18日 。

C:/Users/jbai/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9e69da46b7e466ac28c85b9f8e3347.jpg

(兄弟二人大学期间的合照)

“弟弟,你还好吗?我一直觉得因为我,你少却了很多东西。想帮你,可不知道怎么帮,我也一直是在一种很不安定的状态,可能还要保持很久。希望你能好自为之,真正为将来做点什么。如果我能帮一点的话,也许只能是一点钱了。”——1997年10月22日

在海山寄回家里的信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小片段。他记得父母总喜欢斟两杯小酒,记得母亲在城里的生活习惯,留心着父亲的身体情况。

“据说茅台酒是24美元,以后您们来美,一定可以喝到出口的茅台了。”——1998年4月6日

“妈妈回到白马已有七、八个月了,是不是又吃了很多苦?虽然您是从那方土地出去的,并且从未脱离过,但是真正回到那种沉寂的、日复一日简单而单调的农村生活,一定也有些不习惯吧?现在再说这个已经是“马后炮”了,我早一点竟从未真去想象一下妈妈您现在的生活,希望您过得不是太无聊。”——1998年12月18日。

“爸爸呢,还好吧?每次打电话听见你的声音都有些嘶哑,想必是上了一早上的课叫得喉咙都破了。当了那么多年的教书匠,也没有练成洪钟的嗓子啊。”——1998年12月18日。

现在,海山夫妻二人已经在波士顿定居,早已为两个孩子的父母。李新保曾去美国看过一次,王金娣则去了三次美国,帮忙带孙子。近年,海山也会带孩子回到国内,但更多的交流是通过微信完成的。在记者采访前,王金娣刚和儿子通过微信视频聊天。

虽然电话微信更加方便,寄信还要跑到县里的邮局,寄信条款和邮资也在不断改变,但王金娣每年还坚持给儿子寄一封信。

“电话呀,微信呀,总归没有写信动感情。有时候写信写着都会流眼泪。”

记者也找到一封父母写给儿子的信。这封信写于97年初冬,是海山回家时正好带回的。

你走的时候我稀里糊涂,什么过冬的东西也没给你准备,你那爱生冻疮的手、脚不知现在怎样了,我想起来真后悔,当初为什么就没给你准备呢?你那里需要什么,我们这里可以买的。你平时注意一下多给我说说,我好带着给你买,明年李华去好带去。我准备给你们俩一人一条羊毛裤和十双羊毛袜,其它我也不知再要什么,就要你自己多留神给我提供了。——1997年圣诞节前。

作者:王明睿 吴梓溢

指导老师:白净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