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重视家族传承,殷商时,已有刻在金属武器上的家族世系。隋唐以来,家谱更加昌盛,有官方修订的《氏族志》、《姓名录》,也有私人修订的,如颜真卿所撰《颜氏世系谱序》。随着家族的扩大,家谱发展形成族谱,族谱发展形成宗谱,宗谱记录着同宗共祖的血缘,它综合各地家谱、族谱,记载着一个宗族源远流长的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在南京溧水石头寨村,有一箱周氏族人保存完好的宗谱。
根据记载,周氏宗谱最早诞生于宋朝宝祐元年(1253年),最后一次修订于民国壬戌年(1922年),距今97年。
据周氏后人介绍,周氏宗谱保存在一个沉重的木箱子中,木箱门上的“周氏族谱”四个字依然可见。箱子上原来有一把琐,在传承的过程中,不知何时遗失了。
(装周氏宗谱的箱子)
(周家人正在打开箱子)
周氏宗谱共有18本,分装为三册,每册上书“中山周氏宗谱”,侧面有两个象牙扣。
(分装的宗谱)
周氏宗谱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周氏族人在历代收到的圣旨,二是历年修葺宗谱的序,三是周氏族人详细世代和姓名,四是有关家风、家训的文章、诗歌等。
(从十六世到二十世的家族成员介绍)
(最后一页,停留在廿三世)
周氏宗谱的第十六、十七、十八本都涉及到周氏的家风家训。第十六本德业集最为显著。第十六卷德业集共分为八个部分:忠臣、孝子、悌弟、贤孙、乡宾、义夫、节妇、户长,介绍了八种典型并值得教育后世的榜样人物。
(家训中其中一页《孝子》)
德业集希望后人“无论富贵显达还是贫穷不得志,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年龄大小”,“各种德行都具备,各种善意都相互融合,竭尽一种节操,永远汲取美好的风气”,一旦有这样品德高尚的人,都在德业集中按照次序记载。
所谓忠臣,要按照对父母的孝敬来对待君王;所谓孝子,要侍奉长辈尽心竭力;所谓贤孙,是遵从了祖辈的贤德;所谓乡宾,是德行高尚且年岁较长的人;所谓义父,是失去妻子但不再娶;所谓户长,是维持宗族中和睦的人。由此可见,周氏宗谱德业集中所强调的是家庭的和睦,子女孝顺,为老则尊,为幼则顺。
周氏宗谱现在的保存者为周生根,据他介绍,13岁时,他曾偷翻族谱,结果被父亲责骂。“破四旧”期间,家人把装族谱的柜子放在阁楼上,得以保存下来。父亲去世后,保管族谱的重任落在他肩上。
他说,宗谱每隔几年就要晒一次,但现在好像不如以前清晰。他会继续把宗谱妥善地保管下去。
(保管周氏族谱的周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