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进课堂 | 冯诚:破译“镇版力作”写作密码
名记者进课堂
2017年10月07日

原创:南大新传

2017年9月15日,新华社江苏分社前任社长冯诚来到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记者进课堂”,这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江苏省委宣传部部校共建后推出的精品特色课程。冯诚是新华社高级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甘肃分社、湖北分社、江苏分社社长。其任社长期间,带领团队策划各类新闻通讯报道,多次登上《新华每日电讯》等顶级报纸的头版头条。


冯诚以《重点新闻通讯报道的策划与采写》为题,重点从报道案例解读、报道选题的“三性”特点和“四力锤炼”、气质养成四个方面和同学们分享了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介绍了新闻通讯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耐心回答了同学的提问,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延长到了三个小时。

在通讯报道案例解读部分,冯诚重点介绍的他自己领衔采写的四个典型报道案例给同学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江苏:给长江一个绿色承诺》
2016-12-07新华社记者 冯诚、秦华江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12/07/c_135886700.htm
过去长江搞大开发,现在倡导保护绿色长江,建成生态走廊。江苏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一段,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污染也很严重,这样一个省如何来保护长江,建设黄金水道,是世人关注的巨大工程。江苏省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承诺今后牢牢坚守六条生态底线,绝不越雷池半步。于是我就以此为切入点敲定了这个题目——“江苏:给长江一个绿色承诺”,并和年轻记者秦华江一起,采写了这篇稿件。稿子的导语是我亲自拟定的,旨在写出一定的气势来,把江苏在长江沿线十一个省市中治理和开发的领先理念和强有力的措施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大主题,大举措,我们就需要有思想认识的高度和一气呵成的气势。这篇稿件新华社播发后,除多家平面媒体外,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认为新华社的选题抓得好,站得高,呼应了环境保护的国家命题,虽然是地区性的话题,但具有全国性的普遍意义。
《喜看“无锡拐点”》
2016-10-09新华社记者 冯诚、朱国亮、孙彬(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10/09/c_135739710.htm)
这是一篇三千七百字的通讯报道,这在我们采写的市地一级工作通讯中是篇幅较长的,因为我们觉得这篇报道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无锡拐点”有可能是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的报道刊发之后,媒体采用效果很好,也引发微信朋友圈热评,社会影响广泛。无锡党政领导机关和宣传部门表示,这是多年来少有的提振无锡人精气神的重头报道。这篇报道可以说是记者深入调研并精准提炼报道思想的新闻案例,背后的深度思考有三个层面:一是从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逐步得到缓解,但真正的拐点尚未出现,改变这一现状的路径何在?二是2015年以来,中央强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如何?三是作为主流媒体,能不能通过典型案例给人以信心?我们当年七月份在无锡进行调研时得知,无锡2016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已经达到了六七年来最好的状态,这是不是预示着无锡经济的一束亮光已经出现了呢?回到单位后,我们经过讨论,认为无锡的“经济拐点”已经出现了。成稿之后,无锡相关领导人说稿子非常好,但担心“无锡拐点”是不是有些高调? 后经我们一起再三分析认为“无锡拐点”应当是成立的,遂以此题目发稿。果然,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无锡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今年初,市宣传部门同志告诉我说,“无锡拐点”抓得非常及时准确,“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江苏“新时尚”:亲农 尚绿 炫文化》
2011-08-18新华社记者 冯诚、蒋芳、陈刚http://xh.xhby.net/mp2/html/2011-08/18/content_412981.htm
我是2011年1月份调到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到江苏半年来,我一直在琢磨要写一篇有分量的稿子。到了六月份,我脑海中有了这个题目。这三个概念是我通过多次下基层调研得出的最直观的感受。我跟一些资深记者们在一起讨论这个命题的可行性时,他们认为,这个题目角度新颖,又符合江苏实际,完全成立。这篇稿子反响很好。《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省内媒体纷纷转载,并将其作为头版头条刊登。省、市相关领导和很多干部群众都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这篇报道道出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当时,江苏在工业产值领先全国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粮食产量全国第四、农业经济总量第三的好成绩。省领导每年都会前往农民家中蹲点调研,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很大。这体现的是包容发展、平衡发展的理念。江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特别重视。许多城市都出现大片的绿地面积,这是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见过的。另外,扬州提出“我们要建设100个文博场馆”,同样以100为目标的还有南通、南京等城市。这也是我在过去几十年闻所未闻的。我在这篇报道的一篇后记中这样写道:“难在前瞻眼光,贵在民本情怀”。我们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社会生活理念的前沿。同时,如果我们没有民本情怀,就无法站在这样的高度来概括它。时任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对此评价:“将农业、环保、文化看似联系不大的三个领域串联起来,给外界展示了一个立体全面的江苏经济新形象,视角非常新颖,对宣传江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恍如改天换地——打开一个行政村43年村务档案》
2007-09-19新华社记者 冯诚、张先国http://business.sohu.com/20070919/n252247155.shtml
这篇稿子的形式比较新颖,我们将其分为“档案速览”“亲历者说”“记者点评”三个部分。首先是“档案速览”,让人直接看到档案的真实面貌,因为自己总结的再好,不如让读者更直接地看到,我们要让读者回到那个年代。之后是“亲历者说”,都是记录村支书和村民说的话,这都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最后是“记者点评”,要高度概括和总结这些成果。“新闻就在那里,发现却待机缘。”大概是当年七月的某一天,我在办公桌上翻阅省直机关简报,发现里面零星提到一个叫做白石山的村子,一直保存着六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村务档案,这让我眼前一亮。我过去当记者时多年负责农村报道,对基层管理情况多有了解,村一级组织,缺专人,条件差,能把几十年的档案资料管好真不容易。再说,一个村庄,几十年里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如果什么时候管理混乱,或者班子里没有明白人,档案材料必然残缺不全。虽然还不了解详情,但我当时判断,可能有“戏”,值得去挖掘。我们立刻与当地联系,第二天上午便赶到村子展开采访。这篇稿件发出后,数十家报纸采用。做完这篇稿子我有四点体会:一、敏锐地发现了一个中国农村最基层的行政村最不为人们看重的档案资料的新闻价值;二、在采访中,动静结合,将静态档案材料的翻阅解读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结合起来,深挖死材料的活价值,还原亲历者的鲜活记忆,激活历史资料的社会密码;

三、解码——把43年的村庄记忆梳理归纳,高度浓缩,通过大量的史料数据,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档案史料的本质内涵和它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从而使其社会意义最大化;

四、注重形式创新——采用“档案速览”“亲历者说”“记者点评”三个不同层面,让文档材料变得可触可感,有故事有温度。

冯诚在讲解新闻针对性、普遍性、对策性时,认为做好新闻通讯报道,首先要做到主动设置议题,突出针对性。主流媒体要把经过选择后的新闻推到公众视野,要引领舆论走向,那么就要主动设置报道议题。

其次要精准把握选题,揭示普遍性。采写有价值的新闻通讯报道,在选题方面一定要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从现象中洞察本质,从个别中揭示普遍,从苗头中发现趋势。

第三要着力深化主题,注重对策性。采写这一类深度稿件,要求记者必须有前瞻眼光,要充分占有和分析一手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深入研究、理性分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锤炼”,冯诚强调,相比动态新闻事件,有深度的新闻通讯采写难度更大。对年轻记者来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强化“四力”锤炼。一是多到基层一线去深入采访,锤炼好脚力基础; 二是要善于发现,提升发现新闻价值的和眼力和敏锐性;三是要锻炼提高理性的思辨能力。思想的高度决定报道的深度,新闻作品的高下,较量的是思想内涵;四是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做到文字凝炼,层次清晰,文气贯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通过深入实际,让脚力渐勤,眼力渐长,脑力渐强,笔力渐丰。

冯诚还就新闻通讯的“气质养成”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阐释:

作为主流媒体,就要有主流的气质:主流担当、为民情怀、诗意表达,这是主流气质养成之关键。

今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这时候更需要主流媒体站在时代的潮头,做有思想的新闻,做有品质的新闻,传播社会正能量。媒体人也应该牢记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新闻记者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最懂得如何用独特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优秀的作品,实现对历史的承载和担当,这是新闻记者最高的审美追求。作为新华社地方分社的首席记者,要充分利用平台和渠道的优势,站在国家通讯社的高度策划组织报道,写出来的稿子要在海内外有良好的传播力。这正是新华社记者的主流担当,此其一。

现在大家都搞抢眼球的新闻,短时间里很热闹,但都是易碎品。真正有深厚情感的内容,能穿越时空。“勿忘人民”是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给年轻记者的寄语,现已成为新华人的座右铭。为民情怀应该是一个好记者的职业初心。一旦有哪篇稿件违背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那么就偏离了新闻报道的正确方向,此其二。

第三是诗意表达。新闻人更懂得诗和远方,新闻写作中更要有诗意表达:生动优美的语言修辞,清新明快的节奏旋律,首尾一脉的文气贯通,读起来势如破竹无懈可击,从而为报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加分。诗意表达是精准表达的更高境界。

整理 | 彭越 朱清华图片 | 迪丽尼尕尔 朱清华排版 | 陈晔 

冯诚领衔的其他优秀通讯新闻作品:
1.《交汇点就是“发力点” 江苏主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2015-07-18(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16/c_1115948910.htm)
2.《砥砺担当正其时——经济下行挑战中的江苏作为》,2012-06-03(http://www.gov.cn/jrzg/2012-05/29/content_2147913.htm)
3.《从革命“红土”到发展“热土”——黄冈逆势巨变调查》,2010-06-04(http://news.163.com/10/0603/16/6891PDRH000146BC.html)
4.《长江防线上的“科学决战”——写在长江流域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2010-08-01(http://www.mwr.gov.cn/ztpd/2010ztbd/2010nfxkhxlbd/xhsxhw/201008/t20100802_231593.html)
5.《湖北“两圈一带”战略 促“两型化”崛起 》,2009-07-30(http://news.sohu.com/20090730/n265608088.shtml)
6.《浙江大潮动陇原》,2002-09-09(http://www.gs.xinhuanet.com/old/gansu/news-toutiao/toutiao_221.htm)

近期文章